巴山老林,城即山也,群山险阻,独立峻绝。在巴渝地区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一座比帝王冢还更大一些的绵延小山,大约只是个海拔69米的丘陵,四周已长满野竹子,多年荒无人烟,各种绿色植被到处蔓延,已基本上将这座小山同附近连绵起伏的巨大山脉连成一整个系统的自然景观了,外行人看不出有什么异样。20世纪末,附近的村民还是在层层遮盖的野竹背后发现了近乎一米高的隐蔽洞口。不久探险队闻讯赶来,在迷宫一般的洞穴中绕了三个多小时,除了看到岔洞连连、暗河交接,各种形态诡异的钟乳石上似有先民的遗迹,也没有走到尽头。 关于这个神秘洞穴,当地人有各种说法:有人说清朝时候这个洞名叫竹耳洞,该洞曾是白莲教义军最后的避难场所,也有人说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忠王李秀成的后人曾经住在这里。根据当地县志里记载的民间传说,曾有一个风度翩翩的白衣美男子在洞口出没过,也有后来人见过山中女神一袭白衣、长发飘飘的倩影,因洞中尸骨成堆、蝙蝠成片,周边村民称其为鬼洞。 20世纪50年代,山下村民为避洪水迁至山上。村民很快发现,山间有众多水潭,均深不见底,普遍称这些水潭为无底塘。水潭成了村民长年用水的水源;潭中有鱼,常可为村民佐餐。一次,一村民在水潭中捕得一条37斤重的鱼,此事引发了村民刘崇乾等人的兴趣,何不将潭中水抽干捕鱼?1992年6月9日,刘崇乾等四位村民选中了水面面积仅20平方米的“洗衣潭”抽水。抽水机开始日夜作业,水在下降,一道石壁渐渐显露。然而越往下水面越往里倾斜,第四天水面上露出一行台阶!村民将水泵加至四台,到第九天逐渐显露出了两截巨大的鱼脊状石柱!17天后,水落洞出,一座气势恢宏的地下石室展现在他们眼前。此时谁也没有注意到,十七天劳作,竟连鱼腥味都未闻到,鱼一条也不见了!几个农民一鼓作气,共抽干了7个石窟(其中两个灌水回填),个个石窟紧挨着,排列工整,每个石窟均有石阶通向洞底,石窟内的石柱根据洞的大小1~4根不等,其布局符合力学原理;洞与洞之间的间隔,有些仅50厘米;令人惊异的是,这7个石窟的布局竟呈北斗七星的形状。在1号洞的石壁上,农民发现了一幅神秘的图画:石壁上刻有马、鸟、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