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恐怖时间 胡赳赳 不知道谁有过濒死体验?就是那种特别特别绝望的。濒死体验实际上是一种高潮,跟性高潮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一种人性变态,就用塑料袋套到自己头上,以追求窒息带来的欣快感,医学家分析说,这种“性窒息”因缺氧和碱中毒,能让人产生亢奋和无比愉悦的“症状”。因此,不少人为此真的窒息而死,常被人误作为自杀,懂行的就知道,实乃精尽人亡。 恐怖就是一种濒死体验,好的恐怖小说也能让人生出窒息之感,但那是一种“伪窒息”,恐怖过后,你还可以还阳,不至于真的玩蛋了。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能畅销不衰,正是因为恐怖是全人类的心灵阴影,这个全球化的幽灵,四处飘荡,制造缺氧和碱,搞得人心惶惶,以此缓解(或加深)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和寂寞。 由此看来,恐怖这感觉还是一种稀缺资源,它需要人工制造。也因此好的恐怖(也许有语病,恐怖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等级之分)份外令人珍稀,它比那些不好的恐怖、让人一眼看穿的恐怖、一点都不感觉到恐怖的恐怖都要来得恐怖。但问题是,好的恐怖总是供少于求,一点都不恐怖的恐怖虽有价无市,却总是充斥市场。 但这次,我却被吓着了,以致于好几天没缓过劲来,甚至于还染上了咳嗽的毛病--以咳嗽来壮胆。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大学是学医的,学医就要去解剖室,去解剖室就要面对干尸,自从上了大学之后,我就不吃腊肉,因为那颜色那气味,就跟干尸一样。上大学后,就流传很多解剖室的恐怖故事,都是那种吓死人不偿命的。2005年5月,“解剖教室系列”的恐怖小说出版了,一共12部,大概将以两月一部的速度推出来,第一部名字叫《心尘》。作者不是我,但值得我骄傲地是,书完完全全是以我所在的医学院为背景的。 《心尘》中的恐怖,也可以叫“由是心生”,先置入恐怖的景,再告诉你恐怖的情,最后和盘推出,恐怖是因为内心中的红尘未了。其中穿插了小泷式的桥段:催眠术、出家路、歌咏言,以及比比皆是的令人信服的医学知识。出场的皆是美女同学,相思的都是个性男生,一段三角恋之后,男主人公意外身亡,遗体捐献给解剖教研室,但没想到他人虽死、心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