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金陵,西街。 骄阳似火。 几辆黄包车在前面一辆黑色轿车带领下,往下关码头方向缓缓挪动,车上,装满了不少行李箱。 自虹桥机场事件后,中方先发制人,发起了对日军海军陆战司令部等地的进攻,中日双方,如同滚雪球一般,往淞沪填塞着兵力。 这场冲突,已打了一个来月,金陵城中的一些富人以及一些高官家眷,已预感到了战争临近,都在用各种方式,离开金陵。 普通百姓,还依旧沉浸在那场针对性的演习胜利的喜悦,丝毫没有预感到战争距离金陵已是不远,依旧是该听曲的听曲,该喝茶的喝茶。 德运茶楼,咿咿呀呀的弹唱声和小鼓敲击声彼此起伏,中途,更是有茶客时不时喝彩声。 贩卖烟卷的小商贩有气无力地吆喝着;“卖香烟呢,卖香烟。” “糖葫芦呢。” “磨剪子戗菜刀呢。” …… 二十三岁的邓耀明坐在茶楼对面长凳上,他慢条斯理地将手中报纸看了又看,直接呸了声将嘴角香烟吐在地上。 邓耀明是地下组织成员成功打入力行社并且成功潜伏下来的少数人员之一,他是34年春,受苏区保卫局命令,从宁都出发,辗转到杭州,在组织掩护下,进入力行社。 经过数次行动和侦破日军间谍和窑洞方面人员有功,如今担任金陵行动队第三组组长。 “国军淞沪大胜,击杀日军上万人,这牛皮,中央日报社是怎么能吹得出来的。” 二十岁的李文霞低头看着地面五六根烟头得她闻言浅笑得微微往邓耀明跟前靠了靠;“师哥,他们玩笔杆子的,不一向如此吗?” 邓耀明点点头将报纸翻了一个面,余光微微抬看向德运茶楼嗯了声:“这帮小兔崽子,我就去上海几天时间,连如何跟踪潜伏都忘记了吗。卖香烟扎堆在一起,这是当窑洞情报人员是什么。” 他刚从青浦西溪小学回来不到两天。今个早上。 第三组接到任务,本以为是抓日军间谍,结果抓捕德运茶楼老板。 这吴老板,和他很有渊源。 李文霞用手轻微触碰了邓耀明胳膊,细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