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节:第13部分
序(1) 身材瘦弱,气质优雅,白皙的瓜子脸,一双明亮深沉的大眼睛,挺立笔直的鼻梁,少有的微笑中稍显抑悒,给人以自尊心极强之感,似乎是《红楼梦》中林姑娘淒美形象的现代版。 这是1980年秋季的一天,我第一次见到杨劲桦的瞬间印象。 我看过彭明先生写来的推介信,问她为什么要研究瞿秋白?那时,瞿秋白研究还是禁忌的敏感课题,明智之士谈瞿色变,避之唯恐不及。这位小姑娘却迎难而上,令我有些好奇。我问她的问题,她不正面回答,我也就不再问下去了。过几天,她按约定来看资料,依然是一身蓝布衣裤、白布衬衫,一双旧皮鞋,虽素朴而不掩优雅。我把大堆瞿秋白资料交给她,她轻轻地说:“谢谢,老师。”就坐在门边一张临时安置的书桌前默默看起来。那些资料,是我准备写《瞿秋白传》多方收集的,她写一篇文章是足够用的。当时,我正在修改《伟大的开端》书稿,没有太多时间跟她聊天和讨论。 此后,一个多月,杨劲桦早来晚走,午饭后就在李义彬先生女儿李小娟的房间略事休息。有时会走到党校西侧花园,放大声音交流阅读心得。这时,她会有几分快意的抒发,但依旧透着抑悒。老实说,我当时以为这位小姑娘执意要写瞿秋白,不过是少年意气,一时之兴。然而,半年过去,她拿来的文章,却令人不能不刮目相看:笔下不俗,有思想有见解,且不乏文采,连过于挑剔的丁守和先生,也连连称赞。 大学毕业后,杨劲桦回到中央电视台专题部,不时打电话或来近史所问些有关历史问题,偶尔在外地史学研讨会上相遇。1982年秋,从成都路过上海返京与她同住上海大厦别馆。她说要去美国读电影专业,需要国内两位老师推荐。我虽然觉得她留在央视发展为宜,却终于被她说服写了推荐书。千谢万谢中,我仍然感到她内心的忧郁不畅。1984年后,她几次回国,时见时不见,多半从汤立峰处知道她的行止。2004年,她回国住在力鸿花园,约我到附近的张生记杭菜馆小酌。临走,拿出三篇文章要我看,大约就是收在本书里致阮虹的三封书笺。 她在那信里说,七八岁时她在京西厢红旗那个部队大院里被掩荫在“混世魔王”哥哥和“乖巧聪明”姐姐的大名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