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至高无上(1) 中庸是至德 《论语》和《中庸》都记载了孔子对于中庸之道的评价:“中庸之为德至矣乎!民鲜久矣!”这也是目前所见到的《论语》中孔子对中庸的唯一论述。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万世的师表、儒家的宗师孔夫子对中庸作出了如此之高、独一无二的评价呢? 儒家对历史的基本态度是厚古薄今,认为最好的时代是上古的尧舜禹时期,以及接下来的夏商西周三代。我们在第一章里提到,尧、舜、禹禅让的时候,他们对“下一届”的殷殷嘱咐,不外乎一个“中”字。朱熹说:“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尧、舜、禹是古代的圣明君主,是天下第一流的大圣人;禅让是将整个天下托付给别人,是天下第一等的大事情。以天下第一流的大圣人,来做天下第一等的大事情,在授予和接受的历史性时刻,所叮咛告诫的,不过是保持中道,那么天下的道理,还有比中庸更大的吗? 说中庸之道至高无上,至少有这样四层意思:一是中庸之道是儒学中最高的道理,儒家之学可以称作是中庸之学;二是中庸之道是世界所有哲学共同认可的理论,是人类智慧不约而同的一致见解;三是中庸之道是古代各种哲学中,对现代人而言最有意义的理论;四是中庸之道是各种理论中最适合用于指导实践的,把它当作生活准则可以无往而不利。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最精华部分。为什么孔子只有一次直接提到中庸呢?历代的学者都认为,那是因为中庸的道理实在太高,必须把它放到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去理解,才能正确的把握,单是就中庸而讲中庸,落实不到实际上,会产生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负面效果。其实,通读《论语》,孔子所有的言论都贯穿着中庸的思想。例如,孔子说:“欲速则不达”,想要加快点速度吧,往往反而完不成进度;又比如,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从来没有听孔夫子讲过人性和天道之类的理论,原因就是这些理论距离现实太远,过多地讲这些东西容易让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等等,这些都是中庸思想的表现,体现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