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笔写这篇小说的时候,脑子里其实是有一个大大的想法,我曾经思考过一个真正的建立在神秘学上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在很多古早的游戏之中比如《奥秘:蒸汽与魔法》这样的架构起的世界虽然真实,但是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 直到我看到了乌贼的《诡秘之主》这本书确实是给了我很大的启迪,那时候我终于找到了可以参见的框架。然后就是在上学期间,的确接触了很多关于古代炼金术传统和精神分析的东西,不过确实是先接触的精神分析这样的框架,再进入的炼金术传统。前者包括了一系列萨特以及列维—斯特劳斯的东西,包括结构人类学以及存在主义的东西;后者也包括了赫尔墨斯秘仪,以及GoldenDawn的东西,包括塔罗和星相学的一点东西。怎么样把这些东西写在一起才是我想做的,所以这本书可能实验的性质挺大的,写作手法上其实参照了很多意识流的东西以及思想实验。 其实直到上一课我还没有想到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但是在这一刻沉思录这本书的名字突然出现在了我的脑子里,沉思录是自我对话录,一个人的自剖之语,一部私人日记。作者只是为了愉悦自己,并没有藏诸名山、传之后世的宏伟愿望。说白了只是一个病人在闲下来的时候对另外一个可能存在的世界的遐想而已,有过总比没有好。 如果有除我以外的任何一个人能够从我的文字中想到什么,不管是对我思路的批判还是对我文章的肯定,我都会很开心。毕竟在这个时代中,主体已经死了,留下的作品其实已经被开放给所有人了。作品不再是我写给谁,而是作品被谁看到的问题了,这样一种主体视角的变换。 文艺复兴之前的认识型,相似就在西方的认识结构中占据基本地位,所有语言和认识实则指向了对生活的复刻,这样的思想在文艺复兴的艺术中得到了呈现,比如伦勃朗的《夜巡》、提香的《美神》,画面追求的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越接近世界本身,则越受人待见。语言本身就是对物的相似的再现和反映,这个时候的词与物是整合的,词语本身就是物的描摹,是物的劣化。 而在下个阶段的认识型,被称为古典的认识型当中,词与物的整合被割裂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区别化,符号不再指向一种特定的物,物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