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拿着解剖报告快步走出解剖室,张林则留在解剖室里,对着显微镜再次观察肺组织的刺创切片——创道的形态特征能帮助技术科还原致伤工具的形状单刃、刃长约5-7,这对后续排查嫌疑人的凶器至关重要。
他知道,每一个细微的解剖发现,都可能成为揭开案件真相的钥匙,都能让隐藏在山林深处的凶手无所遁形。
此时,刑侦支队的会议室里,李明正拿着张林发来的解剖结论,与小王、小杨、小周等人讨论下一步计划。
“死亡时间精准到8月20日凌晨2-4点,致命伤是左肺刺创,”
李明指着报告上的关键信息,“小杨,你带队跟进纤维和金属链条的检测,确认来源和品牌;小王,围绕这个时间段,排查山林周边的摩托车和可疑人员,重点找有钝器、单刃锐器的人员;小周,负责排查8月19日晚6-8点,山林周边餐馆的就餐记录结合末次进餐时间,以及布洛芬的购买记录,寻找死者可能的活动轨迹。”
夜色渐深,刑侦支队的灯光依旧明亮,一场围绕解剖结论展开的侦查行动已全面启动。
而张林仍在解剖室里整理数据,他清楚,这份解剖报告不仅还原了死者的死亡过程,更给侦查工作指明了方向——只要顺着这些线索追查,终将找到杀害死者的凶手,让这具山林无名尸体得以安息,让正义不缺席。
法医张林的解剖报告刚传到刑侦支队,小周就带着五名队员钻进了失踪人员核查办公室。
墙上的时钟指向晚上8点,办公室里的空调嗡嗡作响,六台电脑屏幕同时亮起,密密麻麻的失踪人员信息像潮水般涌来——按照解剖结论,死者是40-50岁男性、身高172左右、8月20日前后失踪,还可能佩戴不锈钢金属链条饰品,这些特征成了他们筛选的核心依据。
“这系统也太磨人了,连个精准筛选功能都没有,每次只能按年龄一条一条翻,”
队员小陈揉着刚加班完的红眼睛,鼠标在屏幕上机械地滑动,“死者特征太普通了,40-50岁的中年男性,一抓一大把,这1000多条信息,得查到什么时候啊?”
小周端着刚泡好的速溶咖啡,喝了一口提神:“没办法,越是普通特征越要仔细,不能放过任何一条可能的线索。
张林的报告里说了,死者末次进餐是8月19日晚6-8点,还服用过布洛芬,大家重点看失踪人员的‘最后活动轨迹’和‘健康状况’,说不定能找到关联。”
队员小李猛地靠在椅背上,伸了个懒腰,骨头发出“咔嗒”
的声响:“我这眼睛都快成斗鸡眼了,看了快300条,不是年龄不符,就是身高差太多。
你说这死者,怎么连个身份证、手机都没带?嫌疑人也太狠了,一点身份线索都不给留。”
“何止狠,反侦察意识还强,”
队员小王附和道,“把死者口袋翻空,连手腕上的金属链条都扯断了,就是怕我们通过物品确认身份。
现在倒好,我们跟大海捞针似的,在信息库里瞎找,再找下去,我脑子都要僵住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