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1:大学摄影社初遇(秋日午后·2019年10月·上海·美术学院走廊)】 梧桐叶打着旋儿落在青灰色砖地上,许可背着黑色相机包拐过走廊拐角时,听见“哗啦”一声——穿米色风衣的女生怀里抱着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滑落在地,夹在书里的手绘路线图像蝴蝶般散开。他慌忙蹲身捡拾,指尖触到纸面时愣了愣:泛黄的a4纸上,用彩铅画着蜿蜒的丝绸之路,敦煌到喀什的路线旁标着三个红圈,分别写着“阿克塔斯草原·夏季银河”“慕士塔格峰·冬季星轨”“塔克拉玛干沙漠·子夜银河”。 “这是你画的?”许可捏着图纸抬头,看见女生耳尖泛红着蹲下来抢,发梢扫过他手背,带着淡淡雪松味——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她最爱的“极地雪松”护手霜。她指尖点着塔克拉玛干的红圈,声音轻得像飘落的梧桐叶:“看《中国国家地理》说,那里的银河低得像能扯下一片星子……就想试试怎么用广角镜头避开光污染。” 他忽然注意到路线图边缘密密麻麻的小字:“4月喀什浮尘天,需nd1000滤镜”“塔县海拔3100m,相机电池需保暖”“库车大峡谷日落逆光,测光点选岩壁阴影”。而她此刻正盯着他相机包上的木雕挂坠——巴掌大的黄山松,树干扭曲却苍劲,是他去年在宏村木雕作坊亲手刻的。 那天午后,走廊的阳光把两人的影子叠在满是梧桐叶的地上。他偷偷记下她笔记本里夹着的书签——《徐霞客游记》里“登黄山,天下无山”的段落被红笔圈住;她则在当晚的攻略本里新增一页:“摄影社学长的相机挂坠,是会呼吸的黄山松。” 【场景2:第一次合作旅行(大二暑假·2020年7月·安徽宏村·月沼\/老巷)】 凌晨五点,李佳攥着攻略本把许可摇醒:“月沼晨雾最佳拍摄时间是5:30-6:15,昨天问了民宿老板娘,今早有露水!”她穿着浅灰冲锋衣,头发随便扎成马尾,背包侧兜露出半截手绘地图——边角画着月沼的方位图,标注“祠堂前石墩为最佳前景”。 许可迷迷糊糊跟着她穿过青石板巷,却在路过村口老妪的豆浆摊时挪不动脚。石磨在晨光里泛着青灰色,老妪握着木勺推动磨盘,米白色的豆浆顺着磨槽流进陶盆,水汽裹着豆香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