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棣于藏龙谷大开杀戒,试图用鲜血掩盖技术缺陷的同时,应天府的朱雄英,正面临着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吴县,陆家庄园。
族长陆老太公看着工程院送来的最新方案——一份详细的“土地入股”
与“分期置换”
补偿协议,气得将手中的茶杯摔得粉碎。
“欺人太甚!
这是要用一点蝇头小利,来换我陆家百年的风水根基吗?告诉他们,休想!”
他联合了周边十几个同样受到影响的士绅家族,以“守护祖坟,保卫乡土”
为名,组织了上千名族人与佃户,将通往工地的所有路口都堵得水泄不-通。
他们不闹事,不打人,只是静坐,用最“和平”
的方式,让驰道工程寸步难行。
消息传回东宫,朱雄英的脸上没有任何波澜。
他知道,讲道理的阶段已经结束了。
“内察司,动手吧。”
他对着周观下达了简短的命令。
三日后,《大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则震惊江南的消息:
《吴县陆氏,勾结倭寇,走私铁料,罪证确凿!
》
报纸上,详细罗列了内察司秘密查获的、陆家数年来通过海上走私,将大明严禁出口的铁器、丝绸贩卖给倭寇,以换取金银的全部账本和人证。
其中一封陆老太公亲笔写的、与倭寇头目联络的信件影印本,更是铁证如山。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那些前几日还在高喊着“保护乡梓”
的士绅们,瞬间作鸟兽散。
谁也没想到,这位德高望重的陆老太公,背地里竟干着通敌叛国的勾当。
而那些被煽动的百姓,更是幡然醒悟,自己竟被一个国贼当枪使了。
当天下午,锦衣卫出动,将陆家庄园团团包围,陆氏一门核心成员,尽数下狱。
那道由乡民组成的“人墙”
,不攻自破。
这,便是朱雄英的雷霆手段。
他从不屑于在对方设定的“风水”
、“祖宗”
议题上纠缠,而是直接从另一个维度,用无可辩驳的“国法”
,对领头者进行降维打击。
杀一儆百,效果显着。
扫清了最大的障碍,朱雄英立刻换上了另一副面孔。
他亲自接见了几个在这次事件中保持中立、甚至略有动摇的士绅代表。
地点不在威严的公堂,而在秦淮河畔的一艘画舫之上。
“诸位,”
朱雄英亲自为他们斟上一杯清茶,笑容温和,如沐春风,“驰道之利,在国,亦在民。
今日占用诸位些许薄田,看似有损。
然路通则百业兴。
届时,驰道沿线,客栈、商铺、货运,哪一样不是泼天的富贵?今日之退一步,换来的是明日之进百步。
这份‘驰道沿线商业优先开发权’的协议,便是我这个晚辈,给诸位前辈的一点心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