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微光透过薄薄的窗帘,温柔地洒在书桌上,顾秋月睁开眼,,眉头微蹙,努力理解着那些对她而言如同天书般的术语,“晶体管”
、“集成电路”
、“信号传输”
……
虽然艰涩,但她强迫自己啃下去,脑海中闪过谢时屿偶尔带回家那些满是专业术语的军事科技材料草稿,她掏出随身的小本子,吃力地记下几个关键概念和产品名称。
“翻译的准确性,就在这些细节里。”
她默默给自己打气。
傍晚,顾秋月提着保温桶走进病房,夕阳的金辉洒在洁白的床单上。
谢时屿正倚着床头,腿上厚重的石膏依旧醒目,但气色红润了许多,手里拿着一份军校的内部简报在看。
听到脚步声立即抬头,见是她,眉眼舒展开来,似乎还有一种松了口气的感觉,他立即放下报纸,“回来了?今天课上怎么样?”
声音温和,带着关切。
“挺好的,大家都很珍惜学习的机会。”
顾秋月一边拧开保温桶盖子,浓郁的鸡汤香气弥漫开来,一边简略说了课堂见闻,她盛好汤递过去,看着他用没受伤的右手小口喝着,心里踏实不少。
“信寄出去了?”
谢时屿抬眼问。
“嗯。”
顾秋月点头,指尖无意识地绞着衣角,泄露了一丝紧张。
“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谢时屿放下碗,用指腹轻轻蹭掉她脸颊不知何时沾上的一点墨迹,“就当是练笔,写着开心最重要。”
他的安慰朴素却有力。
顾秋月心头一暖,忽然从书包里掏出另一个笔记本,翻到一页:“昨晚……又有了点新想法,想写个短篇,关于我们胡同口那个总爱在槐树下讲古的张大爷,和他那个考上大学却想放弃学籍去南方‘闯一闯’的孙子……”
她声音轻柔地念了一段自己捕捉的生活片段和人物对话。
谢时屿安静地听着,他对文学技巧一窍不通,但顾秋月笔下那份对市井生活的细致观察、对人物内心的揣摩、以及字里行间对“变革”
与“守旧”
碰撞的思考,让他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和真实的温度。
"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