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忙碌和期待中悄然滑入深冬。
燕园银装素裹,图书馆的暖气烘得人昏昏欲睡。
顾秋月正埋首于一份关于“特区经济”
的翻译材料,忽然被传达室大爷洪亮的嗓门惊醒:“经济系顾秋月!
挂号信!
盖红章的!”
顾秋月的心猛地一跳,盖红章的挂号信?她几乎是跑着冲下楼。
接过那封厚厚的、印着那家知名文学杂志社全称和醒目红色公章的牛皮纸信封时,手指都有些不听使唤。
回到宿舍,关上门,背靠着冰冷的门板,她做了好几个深呼吸,才颤抖着撕开封口。
里面不是铅印的回执,首先滑出的是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崭新杂志,封面设计简洁大气。
她急切地翻开目录页,目光飞快扫过一个个标题和作者名……在中间靠后的位置,她的目光骤然定格。
《梧桐雨》,作者:青梧。
她的心脏仿佛在那一刻停止了跳动,随即又疯狂地擂动起来,撞击着胸腔,发出巨大的轰鸣。
真的是她的那篇小说!
那个她反复修改、寄托了无数心血的《梧桐雨》。
她颤抖着手,翻到对应的页码,熟悉的文字,带着铅字的重量和墨香,清晰地印在洁白的纸页上。
不再是草稿纸上孤独的墨迹,而是变成了能被千万人阅读的铅字!
她贪婪地看着自己的名字——“青梧”
,印在标题下方,带着一种梦幻般的真实感。
杂志下面,还附着一封编辑部的正式信,。
信纸顶端印着杂志社的红头,内容不再是手写的小字,而是正式的打印体,措辞严谨而带着祝贺:
“青梧同志:
欣告,尊作《梧桐雨》经我刊终审委员会一致通过,刊发于本期(总,能给我寄一份看看吗?让我也学习学习,开开眼界……”
读着孙娟的信,顾秋月澎湃的心情渐渐沉淀下来,泛起一丝复杂的涟漪。
孙娟选择了另一条路,离开了军属的集体生活,踏入了一个对她而言全新的、充满未知的领域,她信中那份对知识的渴慕和对顾秋月的羡慕,如此熟悉,又如此令人感慨。
顾秋月低头,看着书桌上那本崭新的、印着自己作品的《新风》杂志,再看看孙娟信中那句“能给我寄一份看看吗?”
,一个念头悄然浮现,她拿起笔,在给谢时屿报喜的信末,又添上了一句:
“……对了,刚收到孙娟的信,她从驻地转业到辽省黑水县文化馆了,随信寄上一本《新风》,也让她高兴高兴吧。
我们都在各自的路上努力呢,你说是不是?”
窗外,暮色四合,校园的灯火次第亮起,顾秋月仔细封好两封信,一封承载着梦想成真的巨大喜悦飞向遥远的军营;另一本崭新的杂志和一封简短的回信,则带着鼓励和分享,寄往那个陌生的北方小县城。
在这个寒冷的冬夜,文字的力量,如同温暖的灯火,不仅照亮了她自己的前路,也试图去点亮远方另一颗努力摸索的心,她的战场,似乎又悄然拓宽了一寸。
"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