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 翰林院。 徐明手持起居注以及各类史书,不由的皱了皱眉。 询问道:“程侍读,这些天我查阅了各类史料记载。” “还有起居注,尤其是有关洪都保卫战的史料,为何没有看到朱文正的记载?” 程道微微一愣。 难以置信的抬头,望着这位新上任的翰林院学士。 他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拱手应答:“回禀徐学士,您刚上任,可能有所不知。” “您口中之人,在洪武朝,乃是避讳人物,只要是事关此人,皆略之。” 徐明缓缓站起身。 “略之?” “朱文正,是陛下的亲侄子,年龄仅仅相差了八岁。” “元末群雄纷争,陛下曾对其委以重任,是大都督府的大都督,曾在洪武保卫战中,担任主将。” “拥万人镇守洪都,抵抗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进攻,八十天而城依旧在。” “为击败陈友谅,奠定不灭之功。” “这样的人物,略之?” 程道顿时有些汗流浃背。 徐明手持一份起居注,走过程道的身边,开口道:“修史的人,要对得起历史。” “否则,我们的后人,会在你们修撰的史书里看到什么?” “陛下没有明言,需要避讳朱文正,而尔等史官,却知晓其中缘由,不敢据事直书。” “如此贪生怕死,有何颜面,修撰史书?” 避讳朱文正,并非明令禁止。 而是畏惧,害怕因为朱文正的事情,牵连到史官个人。 也牵连到皇帝和太子。 朱元璋杀性宏大,谁也不敢去试探其逆鳞。 因而史官都形成一种莫名的潜规则,只要是有关朱文正的事迹,一律略之。 程道咽了咽口水,心中已然骂了徐明祖宗全家上下。 颜面?说的倒是轻巧。 史官的颜面,自汉武帝加强皇权,便不复存在了。 没有了性命,要何颜面? 程道真的很想大声的吼一句,你不怕死,你自己写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