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之素年,谁予锦时

且听风吟处书情/著

2025-11-02

书籍简介

关于汝之素年,谁予锦时:来阅文旗下网站阅读我的更多作品吧

首章试读

2015年 9月 17日,秋分刚过,Z市老城区的青石板路还沾着昨夜露水的凉意。林微言背着半旧的帆布包,攥着本泛黄的《Z市方言词典》,跟在“城市记忆”非遗调研团队最后头,眼睛却早被巷子里的景致勾走了魂。 这是她加入项目的第三天。作为 Z大中文系大二学生,她原本是被导师周教授的“记录城市口述史”计划吸引——从小跟着外婆在老城区长大的她,总记得巷口王阿婆的糖粥、巷尾木工坊的刨花味,可去年暑假回来,大半巷子已被圈进拆迁围挡。这次调研像根引线,一下点燃了她藏在心底的念想:她想把那些快要被推土机吞掉的声音、味道、故事,都记在本子里,就像外婆当年把私房钱藏在樟木箱底那样妥帖。 “微言!跟上!”前头传来队长李姐的声音,她是历史系的研究生,手里举着台单反,正对着一扇雕花木门拍照。林微言赶紧应了声,加快脚步,帆布包上挂着的小铜铃叮当作响——那是外婆留给她的,说是当年外公从苏州带回来的伴手礼。 巷子不宽,两侧的老房子多是清末民初的样式,青砖墙上爬着枯萎的爬山虎,偶尔有几株三角梅从斑驳的木窗里探出来,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把碎胭脂。左边第三家是“张记南北货”,木门上的招牌漆皮已经剥落,“张记”两个字却还透着当年的遒劲,林微言记得外婆说过,这是她太外公年轻时写的;右边第二家更老,门楣上刻着“同德堂”三个字,下面还缀着朵残缺的木刻牡丹,周教授说,这是民国时的中药铺,现在改成了居民家。 “今天重点查‘同德堂’到‘老郑剃头铺’这段,”周教授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手里的调研手册翻到折角的一页,“特别是‘同德堂’的门楣,你们建筑系的同学重点测尺寸,中文系的跟我去访住户,问问这门楣的来历。” 团队里立刻分出两拨人。林微言跟着周教授往“同德堂”走,眼睛却忍不住瞟向另一边——建筑系的学生正蹲在巷中间铺图纸,其中一个男生格外显眼。他穿着件浅灰色的工装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腕,手里攥着把黄铜尺子,正低头在图纸上标记什么。阳光落在他的发顶,发梢泛着点浅棕色,侧脸的线条很利落,像他手里那把尺子一样,透着股严谨的劲儿。 ...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