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的阳光好像比往年更懂得“分寸”,透过三楼教室的窗户,不偏不倚地落在靠窗的第三张课桌上。刘明玉的“发现日记”己经换了第三本,封面上被她画满了奇奇怪怪的符号——有像“人”字的树,有像台阶的彩虹,还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写给未来的信”。 “今天我们要做一件‘大事’。”朱峰老师抱着一摞牛皮纸封面的空白本子走进教室,本子的封面上烫着西个金字:“我的思想录”。他把本子放在讲台上,声音里带着种仪式感,“古人用竹简、用绢帛记录思想,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今天,我们用本子记录自己的想法,给未来的人写一本‘小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教室里响起“哇”的惊叹声。赵虎把脖子伸得像长颈鹿:“老师,我们写的东西,真的会有人看吗?比如……一百年后的小朋友?” “一定会。”朱峰老师拿起一本空白本子,举得高高的,“就像我们现在读老子的话,觉得很受启发;一百年后的孩子读你们的话,也会想:‘原来三年级的小朋友是这么想的呀,真有意思!’” 刘明玉摸着自己的“发现日记”,突然觉得手里的笔有了千斤重。她想起一年级时画的水杯,二年级站军姿时的感悟,三年级对“无”与“有”的理解——这些细碎的想法,原来可以像珍珠一样,串成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写什么都行。”朱峰老师笑着说,“可以是对生活的观察,比如‘为什么蚂蚁搬家会下雨’;可以是对规则的思考,比如‘为什么要排队’;甚至可以是对未来的想象,比如‘二十年后的学校会是什么样’。重要的是,写出你们自己的‘思想’,哪怕很稚嫩,也是独一无二的。” 孩子们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春蚕在啃食桑叶,又像种子在土里扎根。 刘明玉的第一页写的是“关于‘互助’的思考”: “一年级时,我觉得互助就是‘帮同学捡橡皮’;二年级站军姿时,发现互助是‘大家一起站稳,谁也不偷懒’;现在我觉得,互助像《道德经》里说的‘有,名万物之母’——我们先发现了‘互助能让大家都开心’这个规则,然后用它来做很多事:帮老师搬作业本,给流浪猫搭窝,甚至一起讨论难题。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