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1982年,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深入南美的热带雨林,拍摄了一部叫做《陆上行舟》(Fitzcarraldo)的电影。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秘鲁,主人公菲茨卡拉多是一个爱尔兰裔白人商人,一个留着“爆炸头”的疯子、妄想狂、行为艺术家。菲茨卡拉多的生意是在潮湿溽热的雨林深处制造和贩卖冰块,他的理想是在秘鲁的小镇建造一座豪华歌剧院,请歌唱家卡鲁索来首演,他相信音乐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通用语言。不过,制冰不能为他的痴心幻想提供足够的经费,他必须另谋他法,所以他买下了一艘旧船,向着神秘的丛林深处逆流而上,去一片因常人无法到达而无人涉足的土地开采橡胶。这是一段传奇般的旅程,他甚至在土著人的帮助下,将一艘大船拖上了高山。他们终日像牛马一样辛苦地劳作,随时面对毒蛇猛兽的威胁,拖着庞大的船体穿越高耸茂密的树林,最后终于让船从山的另一面滑下,摇摇晃晃地驶入水中。 在电影拍摄的年代,电脑特效还在襁褓之中,不过传统特效已经有相当成熟的技术和体系,如果赫尔佐格愿意,他或许可以用微缩模型做出足以乱真的玩具轮船和迷你丛林。但这个生性偏执的德国导演拒绝了一切电影特技,他硬是用一台起重机把一艘300多吨重的船推上了高山,把电影的拍摄过程变成了一次名副其实的“陆上行舟”。这部电影为赫尔佐格赢得了“疯子”的称号,这是一个疯子拍摄的关于另一个疯子的电影。 差不多与此同时,另外一群满怀热情与幻想的年轻人从纽约的一间车库中起步,踏上了一条制作电脑动画长片的“陆上行舟”之旅。也许今天看来,这算不上什么异想天开的梦想,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们的目标并不比在雨林深处修建歌剧院更具多少现实性。那时能够制作最基本的三维电脑动画短片的计算机可能有半间屋子那么大,而且价格贵得吓人,全美国也找不到几台。没有人能够预测,硬件更新速度的摩尔定律究竟能够赋予计算机多么强大的运算能力,在数学、算法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基础问题也还没有得到解决。许多资深的传统动画师认为,制作电脑动画从一开始就没有意义,机械电路永远不可能创造出活灵活现的拟人形象,电脑用二进制数字制作出来的人物模型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