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生活是安逸的,四平八稳,却也是无聊的,单调乏味。忙碌了大半生,习惯了忙碌。虽然忙碌的年月并不疲劳也无需多大操劳,却炼就了忙碌的器官,一旦悠闲下来,那些贱骨头的器官就常常生气常常发脾气,浑身不自在。都市很繁华,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纷纷扰扰攘来熙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可是看多了看惯了就令人生厌令人压抑,心脏就有要去荒野透气的**,脑筋就发出要运动的警告。老伴说:“去白相相——旅游吧!”好主意。既透气又能运动,两者兼得。 何谓旅游?旅游既是中国古老的传承又是外来语,原意都有运动的意思,核心是一个玩字。随着历史和社会的推进,旅游的内涵和定义越来越丰富,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要走出自己的家门,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到外地去游玩。不管是用自己的脚走路,还是乘坐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代步,这个过程的确是在运动。中国现阶段有许多人在家里呆惯了呆闷了呆腻歪了也是有钱了有条件了而走出自己的家门去外地玩,玩够了玩累了玩得钱夹子里没钱了再回来——这就是老百姓的旅游。对这样的过程这样的行为,中国人从前不这么说,不叫旅游,而把它叫作游山逛水。 中国汉语的好处和妙处有时候是让人觉得很含蓄很耐人寻味的,有时候又让人觉得很生动很形象。就拿游山逛水来说,在它身上就体现得淋漓尽致。游,像流水似的既漫无目的又目标明确却又不停地游动游走游荡,悠悠漂然,边走边看,且走且看;逛,就是闲逛,就是溜达,就是游荡,好听的优雅的词叫观光,叫领略,叫欣赏,叫陶冶,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去想。在哪里游、逛什么?在山里水里游,逛山和水。山和水本来是大自然的表象,你不去游不去逛不去看它们照常存在;身处大山里的山民、生活在水里的渔民并不觉得它们有什么稀奇,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依靠,甚至还有些怨恨,但在文人雅士的眼里山和水就神圣神秘起来,就有了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这样的感慨,有了江山如此多娇的画卷。到了现代,人们把游和逛的范围扩大了延伸了,不再局限于名山和大川,而去城市——本国的和外国的,国际级的大都市和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去采购,去看黄头发蓝眼睛,去看不知来历的街和奇形怪状的建筑,去尝一吃就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