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30年的帝国挽歌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924年宣统皇帝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其间的30年对满清皇室而言如白驹过隙。就在冯玉祥的革命军逼宫之前,溥仪还在过着〃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日子。但这30年于中国,却是苦难的30年,也是大变革的30年。尽管在很长时间里,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都排斥变革,认为完美无缺的自己并不需要做什么变化。甲午战争彻底击碎了中国人的上国梦,让中国人痛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逊色于外国的并不仅仅是长枪和大炮。 紫禁城内外都响起了〃求变革〃的声音。那些〃西体不如中体〃的自我安慰已经经不起现实的考证。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奉行着君主专制的皇权政治,甚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中国这样强大的皇权。从公元前221年开始,皇帝就是中国的最高权威。但是起初,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中国的积弱就起于那个只手遮天的皇权。背负着封建色彩的知识分子们也顺其自然地将强国振邦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 于是,1898年康有为等知识分子上书光绪,要求立宪制,设议院,废科举,译新书,还要求兴工商,建军队,育新人。让康有为等失望的是,羸弱的光绪终究不是日本的明治天皇,中国的封建体制也比日本的强大和顽固得太多。戊戌变法在戊戌政变中匆匆收场,维新志士逃的逃,死的死,光绪本人也被幽禁在了瀛台。 那个被世人称作慈禧的老太太在事实上坐主着中国江山,成为皇权的真正持有者。1900年,一个新世纪的开始,义和团以风卷残云之势横扫中国南北。他们高喊扶清灭洋,以为只要将那些和〃洋〃字沾边的东西从中国的土地上铲除殆尽,中国就能重回到往昔的安宁之中。可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仍以悲剧收场,他们誓死要〃扶〃的清政府,已油尽灯枯。那个以强硬著称的慈禧在洋人们的威逼下,一面出逃紫禁城,一面下令剿杀义和团,直到《辛丑条约》签订后,才战战兢兢地重回京城。 慈禧违心地说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她感觉到民心的离散,皇权的不稳,她试图用主动改良,来挽救大清江山,她颁布了变法上谕,派大臣巡游各国考察宪政。她也发现,英国之强不在于维多利亚女王有多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