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代(1) 1876年(清光绪二年)6月24日,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耶稣堂弄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团寓所。这是一座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二层楼房,周边环境清幽。是年,司徒雷登的父亲36岁,母亲34岁。 1913年1月30日,刚刚自美国来杭州传教的鲍乃德(E。 E。 Barnett)夫妇也来到这处南长老会院落。“我们与斯图尔特家住在一起。他们帮助我们了解情况,并使我们感到宾至如归。” 南长老会后来的传教士来杭州以后,一般都会寄居在斯图尔特牧师家中一段时间,学习中文和开始在杭州的生活。 司徒雷登诞生的这座住宅建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1946年10月19日,年已古稀的司徒雷登以美国驻华大使的身份重访故居,并走进其诞生的房间,与教会的牧师们畅谈儿时的情景。 刘廷芳、谢景升《司徒雷登年谱》写道: 父司徒约翰,应差会之征,于1869年抵华,只身入内地布道,不久罹病,于1872年返美,留美二载,1874年结婚后,夫妇同来中土。又二年,生长子雷登。 司徒雷登出生的这一年,适逢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并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青年会。美国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在山东登州(今蓬莱市)创建了著名的教会学校——登州文会馆。也就是在这一年,在清政府所谓的“同光中兴”之中,李鸿章命盛宣怀开采湖北广济、江西兴国的煤矿。而在1875年,由英商怡和洋行自行修建的中国第一条由吴淞至上海的淞沪铁路完工,然而由于行车后压死一名华人,引*动,结果由清政府花钱赎回而加以拆除。同年,福建巡抚丁日昌上书修筑台湾铁路的计划获得批准,却由于经费无着落而搁浅。还有,因中英“滇案”(亦称“马嘉理事件”)而引发的《中英烟台条约》也由李鸿章和威妥玛签署。 为了感谢美国南长老会海外部执行干事约翰·雷登·威尔逊博士的媒妁之恩,斯图尔特夫妇为他们长子取名约翰·雷登,而中文名字则是司徒雷登。从司徒约翰到司徒雷登,印证了司徒父子浓浓的中华情结。 可能是由于得子带来的愉悦吧,几年之中,斯图...